- 2025-05-15瀏覽次數:220
- [文章]改變世界的不是GPT,而是「Chat」:對話式AI引爆企業革命
ChatGPT的問世引發一系列生成式AI帶來的變革,但深入探究,掀起浪潮的並非代表運作原理的「GPT」,而是代表溝通與對話的「Chat」!當機器可以順暢與人類對話,我們應重新思考人機互動關係。
早在1950年,人工智慧之父艾倫.圖靈(Alan Turing)在〈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一文中提出了經典問題:「機器能思考嗎?」(Can machines think?)這個問題後來被學者延伸為一系列深刻的提問:「沒有經驗還有思想嗎?沒有溝通還有心智嗎?沒有生命還有智慧嗎?」這些變奏皆指向同一核心洞見:若無對話,智慧難以展現;若無語言,理解亦難以發生。ChatGPT的誕生,正是這些提問跨越半世紀後的智慧回聲,讓人機對話真正成為可能。
2022年,ChatGPT席捲全球,開啟對話式AI的新浪潮。但真正引爆改變的並非模型規模的突破,而是互動模式的重構──我們終於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與AI自然對話,不再仰賴技術知識,也無需中介翻譯。
這樣的轉變,使AI不再只是回應指令的工具,而是能理解語境、延續脈絡以及參與思考的智慧對話者,進一步轉化為共識生成的思維伙伴。本文並非旨在為技術趨勢下定義,而是試圖從管理互動的角度,重新思考ChatGPT所開啟的應用場景與角色重塑的可能性與價值樣貌。我們主張,真正改變世界的不是GPT,而是「Chat」;其根本關鍵在於互動模式所引發的人機關係重構,也正是本文所稱「共構」關係的核心意涵──AI與人不再只是單向應答,而能共同釐清問題、建構理解並生成行動。
為了具體呈現這場變革的邏輯與樣貌,我們提出「企業AI共構關係模型」(見下圖),以「回應—共構」的互動型態與「個人—組織」的應用層級為座標,描繪對話式AI在企業中所扮演的四種角色關係與價值定位──對話參與者、智慧代理者、策略討論者與組織共學者,展現其如何從任務輔助者,進化為組織智慧的共創者。
接下來各節將依據此模型,搭配具體企業案例,剖析AI如何在真實場景中與人共構智慧,進而促進決策與行動。
一、對話參與者:從GPT到Chat──AI對話時代的分水嶺
本節對應的是「回應式×個人層級」的象限角色。當AI首次能以自然語言回應個人問題,它便從被動工具轉化為能「理解並回應」的對話參與者,標誌著人機互動邏輯的開端。此時的AI雖尚未具備深度理解能力,卻已能作為任務助手,有效降低資訊檢索、內容草擬與知識獲取的門檻。
自2018年以來,GPT系列大型語言模型一路從GPT-1、GPT-2演進至GPT-3,每次的升級都讓技術界為之讚嘆。這些模型以龐大的語料進行預訓練,透過不斷「預測下一個詞」來學習語言結構,展現令人驚豔的語言理解以及從撰寫文章、生成程式碼到輔助翻譯等任務的生成能力。然而這些早期模型多局限於「單向生成」:使用者需透過API或提示詞與系統互動,模型則以語句通順的方式回應,但對語境、情緒與邏輯的掌握仍有限。
真正的轉折點,來自ChatGPT的誕生。2022年底,AI首次以「對話」(Chat)的形式與人類互動,擺脫命令式的人機關係,開啟「聽得懂、問得回」的智慧時代。這不僅是一項技術應用的升級,更是一種互動邏輯的覺醒。正如後來學者對圖靈問題的延伸所指出:「沒有溝通,還存在心智嗎?」──Chat的出現,不只是對這個哲學提問的回應,更讓我們看見:智慧來自互動,而非生成。
這也正是「對話參與者」角色的具體展現──AI首次以語言為橋,走入個人知識工作的語境現場。
在實際案例中,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為數千名財務顧問導入ChatGPT系統,讓員工能以自然語言查詢內部知識庫,快速取得政策細節與產品資訊;PwC自2023年起部署OpenAI模型,協助內部顧問與員工完成資料查詢、報告草擬與建議撰寫等日常工作。這類應用屬於互動深度較淺的回應對話模式,強調語言理解與資訊調用,尚未進入推理與策略對話階段,其核心價值在於「即時理解與回應」,正是AI做為語言型查詢助手的人機互動起點。
二、智慧代理者:Chat──人機對話邏輯的轉捩點
本節對應的是「回應式×組織層級」的象限角色。AI從任務助手走向組織流程的智慧代理,其關鍵在於首次具備了真正的「對話能力」──能理解語境、調整語氣,並給出合宜的回覆,進而參與任務的執行。
這場轉變背後是一項深具意義的訓練機制:人類回饋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 RLHF)。透過大量人工標註者對AI回答的評分與偏好回饋,模型得以不斷微調對話品質,逐步貼近人類對「良好溝通」的期待──猶如一部原本無字幕的外語電影,突然變成一場能即席對話的在地演出。ChatGPT也因此不僅能表達順暢,更能展現對話的邏輯、情境與風險控制能力,正式邁向「對話式AI」(Conversational AI)。
這樣的能力,正好解決了企業導入BI工具或客服系統時長期以來的痛點:語言僵化、介面複雜、無法追問,讓前線員工面對「黑盒系統」常感無所適從。如今,ChatGPT所展現的對話能力,打破了這層隔閡──不需熟悉語法,只要自然對話,即可完成查詢、理解資料、提出建議,讓AI真正走入組織日常。不再只是工具,而是能即時轉譯需求、對齊資訊、減少溝通摩擦的智慧代理,逐步內嵌於流程之中,成為橫跨部門的數位協作力量。
在企業應用層面,這類角色的典型實踐來自兩個方向:一是顧客互動中的智慧代理人。例如,宜家家居(IKEA)整合ChatGPT技術推出家居設計助理,顧客可透過自然語言輸入需求,如「我想布置一個北歐風格的小客廳」,系統即能提供搭配建議、商品推薦,甚至查詢庫存。這讓AI不只是應答者,更成為了銷售與物流資訊的中介者,提升了顧客體驗與後端作業連動效率。
另一方向是組織內部流程中的知識型協作者。以Slack為例,其將生成式AI深度整合至訊息介面,使用者可直接在日常溝通中搜尋知識、總結討論內容,甚至由AI協助撰寫公告與紀錄,顯著提升資訊流通與內容產出效率。 這些應用標誌著AI從個人任務助理,進入組織流程協作場景,雖尚未具備共構能力,卻已展現穩定可用的回應角色價值。
三、策略討論者:資料有話說──對話式AI賦能商業分析
本節對應的是「共構式×個人層級」的象限角色。對話式AI的興起,讓資料第一次「能開口說話」。當AI不僅回應查詢,而能與使用者在語言中共同釐清問題、推演假設與構思方案,它便從任務助手轉化為思維伙伴,參與個人層級的策略生成過程。
過去企業導入分析式AI,仰賴視覺化工具、機器學習模型與統計方法,從資料中挖掘模式、預測趨勢。然而,這些工具往往如封閉黑盒──仰賴專業知識才能解讀,缺乏可追問性與互動彈性,讓資料與管理者之間始終隔著一道牆。
對話式AI的出現,讓分析首次進入語言場域,變得可釐清、可修正、可討論。它並非取代分析式AI,而是為其開啟了新的互動邏輯,使分析不再只是報告的終點,而是推理過程的起點。
這樣的共構能力,在敘述性、預測性與處方性分析三個層次中展現出嶄新的樣貌。
(一)敘述性分析:讓數據自己開口說話
過去管理者想要掌握業務現況,往往需反覆比對報表、跨部門溝通,才能拼湊出完整情境。如今,使用者只需簡單一句話:「為什麼這週營收下降?」對話式AI便能串聯時間序列、客群特徵與商品銷售數據,自動生成一份具邏輯結構與語意連貫的分析摘要,讓資料「主動說故事」。
舉例來說,零售主管詢問:「哪類商品在北區門市賣得不好?」AI不僅會整合銷售、庫存、促銷甚至天氣資料,生成可讀性高的洞察說明(insight),若進一步追問:「那我該如何改善?」AI也能依據脈絡提出具體建議。這樣的敘述性分析,不再是死板的靜態圖表,而是一場流暢的對話,讓數據真正「說得通」。
(二)預測性分析:讓模型說出未來的可能
以往建立預測模型是一件門檻極高的事,從特徵工程、模型選擇到結果解釋皆需專業人員處理。對話式AI則打破這道技術門檻,讓這一切變得直覺:使用者可透過自然語言定義任務、追因溯果,乃至探詢預測的不確定性與決策風險。
例如,電信業可將客訴文本轉換為情緒指標,做為流失預測的依據,並詢問:「哪個變因影響最大?」或「這個預測有多大信心?」在人資領域,AI可根據過往離職員工的行為模式,預測潛在流失個體,指出如晉升延遲、職務調動或溝通中斷等風險因子,並說明各自的相對影響力。預測不再是神祕的黑盒子,而是可被提問、可被解釋、可共商的決策伙伴。
(三)處方性分析:讓策略共構於語言之中
傳統的處方性分析(如數學規畫與最佳化)往往需建構複雜模型、設定參數與限制條件,技術門檻高,互動性低。如今,對話式AI的加入,讓決策者可以直接以語言表達管理意圖,將之逐步轉譯為最佳化模型,並在互動中釐清假設、解析推論邏輯,最終共構出可行的決策。
舉例來說,製造業主管輸入:「希望降低庫存但不影響交期。」AI可即時將這個需求轉換為具有目標函數與限制條件的數學模型,並進一步說明各種解法的代價與風險。物流業者詢問:「每天早上配送量變動很大,怎麼安排車隊?」AI可據此建立動態排程模型,同時解釋現有資源瓶頸、調度邏輯與優化的可行性。
對話式AI將原本封閉的最佳化流程轉化為一場開放的策略對話。AI不再只是給出標準解答,而是參與問題的形成、條件的釐清與選擇的思辨──真正成為權衡決策的伙伴。
這三層能力的重構,不僅是分析工具的升級,更是一場互動邏輯與思維方式的革新。對話式AI賦能分析式AI,讓資料成為「可討論的對象」;讓個人決策從接收資訊,邁向主動參與推理的過程。
當分析可以被問得下去、答得通透、討論得起,資料就能與人共構理解;而資料一旦被理解,決策才能有溫度,革新才能貼近人心。唯有當對話成為分析的一部分,AI才能與每一位使用者,在語言中共構問題脈絡與行動邏輯,真正實現從資料驅動邁向智慧驅動。
這樣的應用在拜耳(Bayer)已有具體的實踐。這家全球製藥與農業科技領導企業導入微軟Copilot技術,協助其個別知識工作者分析臨床與市場數據。使用者可透過自然語言運用Power BI或Copilot Studio生成敘述性報告(如「某藥物在歐洲銷售占比 40%」)、進行趨勢預測(如「亞洲需求預計成長 15%」),甚至由 Copilot 根據結果主動建議資源配置調整與供應鏈規劃的處方。這種AI參與假設調整與決策推演的過程,體現了個人層級的策略共構能力。
四、組織共學者:從提示詞到對話素養──AI共構時代的來臨
組織共學者這一角色,所對應的正是「共構式×組織層級」的象限高點。當AI不再是個別任務的輔助者,而能成為橫跨部門、角色與場景的對話對象,企業的學習邏輯也正從工具導向,轉化為透過語言與AI共學共構的能力。
過去企業導入AI,常聚焦於教導員工如何編寫提示詞與對應語法,希望以準確輸入換取正確輸出。但這種命令式訓練往往效果有限,甚至誤導人們以為:只要會「輸入關鍵詞」,就算「懂得用AI」。
實際上,推動AI應用的關鍵從來不是指令技巧,而是對話素養──能否釐清問題、補充脈絡、持續追問,並從AI的回應中找到新的思考方向。企業導入對話式AI的過程,正是在培養這種能力,建立一種人人能參與、人人能提問的組織共學文化。
在多次產業的實務訓練課程中我們發現,真正讓使用者順利採用AI的關鍵,不在於他們是否學會了提示詞技巧,而是能否像與同事討論一樣,與AI展開對話。當學習不再著重「輸入正確語法」,而是開始釐清問題本質、表達決策情境,AI的使用門檻反而降低了。員工開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情境、補充背景、追問假設,AI則在語境中展現分析能力,協助釐清目標、構建模型、生成洞見。
這不只是從「工具應用」到「對話共構」,更是從模型導向走向策略協作,從查詢反應走向脈絡理解。這樣的轉變讓組織能從每一次問答中生成新的理解與行動。
當學習不再是「教人下提示詞」,而是培養對話素養,AI便不再是技術部門的工具,而是全組織、跨職能的學習者與智慧共構者。未來的資訊素養,不只在於去哪查資料,更在於是否能與AI展開深刻對話──問得深入、答得清楚、思得透徹。如《禮記.學記》所言:「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提問得當,如穩準之錘擊洪鐘,叩之則聲響綿遠。唯於此間往復,AI方能應問如鐘,啟思若師──此皆「組織共學」之道也。
在這一象限中,最具代表性的企業實踐來自西門子(Siemens)。該公司將大型語言模型整合至其製造應用程式中,作為工程師與模擬系統之間的互動橋樑。使用者可透過自然語言查詢設計參數、模擬設定與優化建議,有效提升跨部門知識的即時取得與應用效率。更進一步地,西門子與微軟合作推出的「工業副駕駛」(Industrial Copilot)系統,也讓工程團隊能即時與AI對話,處理複雜問題、加快決策流程,建立組織內部的學習循環與知識共用機制。這正是「共構式×組織層級」角色的典型體現。
結語:這是一場介面革命,而非技術革命
從大型語言模型GPT的突破,到RLHF強化Chat語境理解與語氣調整,對話式介面正是生成式AI普及的轉捩點,不僅成為融入企業日常的關鍵,更引領了人機互動模式的深層轉變。Chat所推動的並非模型競賽,而是一場「如何與智慧對話」的革新。
今天的AI已走出技術部門,開始成為能與人共處語境的回應者,甚至逐步成為共構者。它不僅聽得懂語言,也能掌握脈絡、感知情境;更重要的是,它能在對話中陪我們釐清問題,調整假設,並權衡選項,逐步協助我們形塑決策思維。這樣的能力,讓AI得以扮演四種典型角色:對話參與者、智慧代理者、策略討論者以及組織共學者。
GPT是引擎,Chat是方向盤。AI的價值,不在於能產出多豐富的語句,而在於它是否真正參與我們的思考、回應情境,並激發新的洞見。這些關於心智、語言與智慧的提問,曾是哲學與科學的課題。如今,AI終於能回應、延伸與對話,智慧也因而浮現。這也正回應了圖靈以來,關於AI的最根本提問:若無對話,智慧可曾存在?
因為智慧,不是生成出來的,而是在互動中浮現的。
GPT藏機巧,Chat啟真心;
對話導思路,應答顯洞見。
善問如攻木,善待似撞鐘;
人機若共構,組織可共學。
五個提問,幫助企業迎向AI對話新局
回顧本文對AI角色進化的探討,以下五個提問,將有助於組織更深刻地理解並迎向這場對話變革:
- 對話參與者(回應式×個人場景):團隊是否已從單向的內容生成,邁向具備邏輯追問與假設探索的對話能力?
- 智慧代理者(回應式×組織場景):AI在我們的企業裡是執行者還是能理解決策脈絡、參與判斷的思維伙伴?
- 策略討論者(共構式×個人場景):我們是否已盤點那些尚未覺察、卻亟需AI對話賦能、協助推演與決策的關鍵場景?
- 組織共學者(共構式×組織場景):組織文化是否已建立「善問善答」的氛圍,讓AI成為決策共構與組織學習的促進者?
- 反思提問:我們是否仍急於追問投資報酬率(ROI),而忽略了對話式AI所帶來的,是一場更深層的人機互動與決策哲學的變革?
轉載文章出處:哈佛商業評論
作者:李昇暾(國立成功大學工資管系特聘教授兼成大FinTech商創研究中心AI Lab主持人。專長為ABC三慧:人工智慧、商業智慧、雲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