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資訊分享
2021-04-08瀏覽次數:845
[文章]亞洲FinTech市場尋求新機遇 複製中企模式恐潛藏風險

有鑑於阿里巴巴、螞蟻等中國科技公司透過深耕金融科技(FinTech)領域獲得了巨大利益,亞洲的數位支付市場亦正蓬勃發展,愈來愈多大型科技企業開始轉向擁抱FinTech,仿傚中企「是科技公司、也是FinTech公司」的策略。然而,新興市場的差異性、各國監管問題以及系統性風險等諸多疑慮與障礙的存在,仍是科技公司必須密切關注的焦點。

據The Business Times報導,在東南亞,領先的科技公司如Sea Group和Grab均已建立自家FinTech機構,甚至還在新加坡獲得數位銀行牌照。類似的狀況與發展也已開始在印度、拉美和非洲出現。這些大型科技企業毫無疑問的都受到了中國科技公司某種程度的影響,期望藉由進軍FinTech領域來擴大客戶基礎並提高利潤。

2020年11月螞蟻集團IPO的臨時叫停,反映出中國已開始加大對金融企業的監管力道。有創投業界人士認為,各國監管機構也應密切關注此一事件所釋放的訊號。

中國大型科技公司的消金業務策略,大多是建立在將更多用戶和用例導入到支付領域的基礎上。此類模式與美國或歐洲有所不同,在歐美,大型的網際網路平台通常是透過與其他支付供應商和貸款機構合作建立業務,例如Shopify與Affirm、PayPal與eBay之間的合作等等。

中國FinTech早期成功的許多實例,例如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集團,是出於需求而產生並成長,而非始於長期策略。阿里巴巴在累積了龐大的用戶基礎後,才因需求而創建支付寶,進而衍生出儲蓄和財富管理等業務。在印尼,Grab和蝦皮則須透過貸款業務來提高客戶的忠誠度並實現盈利。

專家認為,儘管亞洲市場懷有巨大成長潛力,但許多新興市場的監管機構仍需考量到許多長遠性問題,例如大型FinTech創新很可能會迅速增加系統性風險;電商平台的先買後付方式未完全將消費者信用額度納入考量;大型科技公司若改變了金融生態系統,可能會排擠到獨立FinTech公司、甚至是中小銀行的生存空間等。

 

資料來源:DIGITIMES科技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