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2-18瀏覽次數:1139
- [文章] 機器人掌握你的一顰一笑!人工智慧能夠分辨讀情緒,背後原理是什麼?
廣告業用臉部辯識技術收集人們眼球在廣告看板停留的時間、零售業用人體辨識系統了解消費者最喜歡的購物路線,除此之外,機器還能讀懂你的情緒,怎麼做到的?
知名認知學者及電腦科學家明斯基(Marvin Minsky)曾說過:「問題不在於具有智能的機器能不能擁有任何情緒,而是機器具有智能之後怎麼可能沒有情緒。」
情緒形塑個人生活、聯繫人際互動、影響群體氛圍。科技發展至今,人們已體認到不夠人性化的科技就不受青睞,因此現今科技正在開拓一系列創新之路,要把情緒感知賦予科技,讓科技更深入人心並走入生活,而情感運算(affective computing) 就是其中之一。
情感運算的進展可回溯到1995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媒體實驗室的教授畢凱(Rosalind Picard)提出並開啟了一項新興跨領域研究。她除了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也整合統計分析和人工智慧(AI)技術,讓電腦開始蒐集相機、麥克風和生理穿戴式裝置的訊號,透過運算便能判讀人們心理狀態。
科學家發現,臉部表情的皺眉頭或嘴角上揚都透露明顯的情緒訊號,聲音的抑揚頓挫和說話時的用字遣詞,也是反映出情緒正負向和激動程度的要素,生理訊號則非常真實呈現感官受刺激後的情緒反應。
這些訊號經測量後,透過運算所取得的情緒資訊,也回應了心理學深厚的理論知識。奠基於這些研究,不同領域的專家投入情感運算的技術開發,促進此一跨領域學科形成。
輔助心理診斷
隨著情感運算的技術持續開發,拓展出更多研究面向,例如在醫療健康上,有機會輔助診斷自閉症、思覺失調症和憂鬱症等心理疾病。過去科學家透過觀察個人行為表現並測量腦部活動,證實腦部的運作會部份反應在行為上,例如自閉症患者的臉部情緒可對應到腦電圖(EEG),因此行為可做為臨床衡鑑指標。
一般來說,心理相關疾病的診斷與治療,需要仰賴有經驗的精神科醫師及臨床心理師,以一對一面談方式進行,並且往往需要患者或親友主動尋求協助,較難於生活中即時判斷並記錄患者行為。而診斷及追蹤的面談過程有時會採用結構化或半結構化的量表做為衡鑑工具。
如果有朝一日能運用情感運算技術來進行自動化評估,或許就能提升量表評估的效率,並輔助醫師即時診斷患者。舉例來說,透過眼動追蹤、異樣表情辨識及語音特徵來計算或預測衡鑑指標,得以進一步了解自閉症嚴重程度。類似技術也可運用於憂鬱症的診斷及分類,無論是針對說話方式、頭轉動的角度或眼睛看的方向,都可能當做衡鑑指標,開發出相關技術加以評估。
完整文章,點此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