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資訊分享
2023-02-04瀏覽次數:583
[文章] 以史為鑒:二十世紀三次世界範圍經濟危機揭示了什麼

1929年10月29日,紐約華爾街股市突然崩盤,引發持續了10年的世界經濟大蕭條。那次「大崩盤」發生時,股價在四個工作日(10月24日 - 29日)內驟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從305.85點跌至230.07點,股價下跌25%。

事後分析,那次華爾街崩盤的主要原因是此前持續了相當長時間的投機活動。成千上百萬人拿出儲蓄或借錢購買股票,將股價推高到無法持續的水平,而與此同時,那年 8 月美國央行美聯儲加息,以及夏季出現的溫和衰退等原因綜合起來,導致 9、10 月股價開始下跌,投資者恐慌逐漸加劇。

根據馬克斯的政治經濟學理論,衰退和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週期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必然會發生。1929年大崩盤是過去100 年中多次全球重大金融危機之一,而最嚴重的金融危機無一例外引發了全球經濟危機。

經濟史學家發現,每一次全球危機前都是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而危機的爆發總是從金融劇烈動蕩、崩潰開始。

隨著發達經濟體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出現失衡,20世紀下半葉和21世紀初,幾個新興市場國家都出現了資本賬戶危機,如1994年的墨西哥、1996/97年的亞洲經濟體、1998年的俄羅斯、1999年的巴西和2002年的阿根廷。

2008年大衰退,就像1930年大蕭條時期那樣,全球經濟經歷了資本流動極度失常、外匯儲備爭奪、調整的代價分攤失衡、長期停滯以及擔憂可能爆發貨幣戰爭,體現為貨幣貶值,匯率限制和貿易壁壘。

而危機帶來的失業、經濟挫折和社會緊張局勢成為各國政府無法避免的挑戰,也是危機遺留的長遠影響。

 

完整文章,點此進入

Top